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巡回宣讲活动侧记 | 第一站(雄安新区) 匠心琢磨:铸大国重器 建大美雄安
■夏立:数芝麻练耐心,3天数了21次都是2126粒 ■武芳芳:把工匠精神体现在雄安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上
开栏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宣传全国劳模、燕赵楷模的先进事迹,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总工会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全省巡回宣讲报告会。宣讲报告会通过劳模楷模亲身讲述奋斗故事、学习体会,团结引领广大职工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贡献力量。
即日起,开设《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巡回宣讲活动侧记》专栏,通过挖掘宣讲报告会的生动细节,展现劳模楷模的闪光经历和妙语金句等方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学先进、做先进”蔚然成风,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磅礴力量。
第一站 雄安新区
匠心琢磨:铸大国重器 建大美雄安
■夏立:数芝麻练耐心,3天数了21次都是2126粒
■武芳芳:把工匠精神体现在雄安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上
8月18日下午,初秋的艳阳下,雄安新区启动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工地旁,阵阵掌声不时从建设者之家传出。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主办的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巡回宣讲报告会第一场在这里举行。130多位雄安新区的建设者会聚一堂,共同聆听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夏立、邓晶,全国劳模武芳芳、关虎的奋斗故事。
夏立是河北省首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作为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钳工首席技师,从业38年来,他亲手装配的天线,亮过“天眼”,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过“战舰”,为众多大国重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国工匠是怎样炼成的?夏立的答案是“磨”。他回忆起自己入厂第一天的场景:师傅问了简单情况后,就拿出一根钻头开始打磨,边磨边教如何操作。夏立一根接一根地磨,手上磨出血泡,不知磨秃了多少根。师傅还让他数芝麻。起初,一勺芝麻,他连数几次,每次数目都不一样。他静下心来,一粒粒数,3天数了21次都是2126粒。师傅跟他说:“你出徒了!”“磨钻头,磨的是我的心性;数芝麻,教会我要耐得住寂寞。”夏立说。
夏立
2008年,亚洲第一的上海65米口径“天马”射电望远镜立项。控制天线转动的核心设备光电码盘,装配精度严至0.004毫米。过去,这种精密设备只能高价从国外买,常被“卡脖子”,而此次,这个艰巨任务交到了夏立手上,时间只有5天。机器研磨,第一次装配后,精度远未达标。众人一筹莫展,夏立提出用手工打磨,其难度堪比在头发丝上跳舞。夏立把自己关在车间里,一点点测量、打磨。汗水湿透衣服,眼睛布满血丝,手臂酸麻难忍,但他不能停下。“三天三夜,打磨了10万个点,当测量仪的指针最终稳稳停在0.002毫米的刻度上时,我知道,我们成功了,我们以后再也不怕别人‘卡脖子’了!”夏立说。
现场爆发出的热烈掌声里,既有对大国工匠的致敬,也有满满的民族自豪感。
当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园林事业部部长武芳芳走上讲台时,现场气氛再次热烈。
武芳芳告诉大家,她2019年8月入职不久后,就接到了建设雄安新区首个大型综合城市园林悦容公园的任务。面对“无先例可循”的困境,她和团队创新提出“大师营园+工匠建设”模式,破解传统园林工程设计落地难、工艺粗放化等难题。历经50余次专家论证,近100次方案讨论,画出12000多张图纸,设计方案才最终敲定。项目建设高峰期,她正值孕期,在一线坚守到预产期最后一天才去医院。产后重返岗位,她积极协调公司资源,最多时同时投入1500人、500台机械,创造了园林建设的“雄安速度”。
武芳芳
“雄安质量是对每一道工序的极致追求,是工匠精神在每个建设细节的完美体现。我和团队‘刚性标准’与‘柔性管理’结合,为重大工程提供了可量化的质量范式。”武芳芳说。从木建筑、假山叠石、花街铺地,到彩绘、石雕、花木,各领域的顶尖匠师齐聚雄安,匠心雕琢悦容公园的“九园十八景”,将东方山水美学在雄安大地上完美地呈现出来。目前,雄安新区已建成27个城市公园,总面积达6万多亩。武芳芳说:“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打造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中国式现代化雄安场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诗经》中的精彩章句,也是夏立、武芳芳等全国劳模匠心琢磨、臻于至善的生动写照。宣讲报告会结束后,参会职工们表示,劳模们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故事催人奋进。中国雄安集团职工张宏哲说,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雄安新区的建设者,要时刻以劳模先进为榜样,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转化为推动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强大动力。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走出报告厅,雄安新区的建设者们带着满满的感悟和收获,投入新的建设热潮。广袤大地上,金风送爽,未来之城正加速拔节生长。
(文/记者王宏伟 图/记者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