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巡回宣讲活动侧记 | 第九站(秦皇岛) 王艳春的五个“笔记本”
职工最喜欢什么样的“明星”?9月10日,在秦皇岛市民中心举办的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巡回宣讲报告会给出了答案。报告会上,杨普、张赫、李利杰、王艳春四位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全国劳模依次登台,把自己从普通劳动者到全国劳模的成长经历,讲成了台下职工最想听、最爱听的“奋斗指南”。
“2012年冬天,25岁的我背着行囊,踏入建筑工地。在零下10℃的工地连续蹲守4小时核算混凝土用量,安全帽结满冰碴。”河北中铸爱军建设集团技术工程师王艳春一开口,温柔却无比坚定的声音就抓住了现场职工的心。她的第一本笔记,陆续记满427种建材参数、193个工艺要点。这本被公司领导称作“施工宝典”的笔记,成了她从农民工进阶为技术员的见证。而侨商大厦项目里“错层浇筑”的创新、秦皇岛未来中心项目中“二维码智能楼承板”的突破,又让第二本“创新簿”写满了工艺参数改良、效率提升的亮眼成果。
为让农民工兄弟端稳“技术饭碗”,王艳春带领团队依托教育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实施的“求学圆梦行动”,构建起“三维赋能”体系。第三本“传承册”,成功助力上万名产业工人完成职业技能升级。第四本“实践录”里,不同结构体系衔接的节点方案、多工序交叉作业的协调要点等每一个创新技术,都是她向着绿色建造、智能建造迈出的坚实步伐。当王艳春讲到最后一本笔记时,现场职工们的目光被会场屏幕中展示的智能化施工产品所吸引。这其中不仅记录了他们的一个个创新成果,更描绘着建筑业智能化升级的清晰路径。
王艳春
“每一次精准放线,都是对生命的承诺;每一方混凝土浇筑,都在构筑时代的丰碑;每一项工艺革新,都在定义绿色的高度;每一行智能代码,都在编织未来的蓝图!”王艳春以笔记本扉页的誓言,结束了她的宣讲。全场爆发出持续、热烈的掌声。
从沾满泥土的“成长账”、突破禁区的“创新簿”,到传递星火的“传承册”、攻坚克难的“实践录”,再到引领未来的“智造志”,五本“笔记”共同构成了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图谱。这份用技能改写人生的坚持,与杨普在纺织行业20余年的坚守、张赫在汽车装配岗位的深耕、李利杰在氢冶金领域的攻坚遥相呼应——四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劳模,以匠心守初心,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都在自己奋斗坐标系上,镌刻下了独一无二的璀璨印记。
“杨普劳模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纺织行业坚守了20多年,成为全国劳动模范、斩获中华技能大奖的经历,让我明白平凡岗位也能出彩。”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职工苗博雅说。
“每位劳模的故事都令人感动,他们就是我们一线职工最喜欢的‘职工明星’!”中国耀华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干事季伟攥着记满要点的笔记本说,“宣讲会选的劳模太接地气了,他们的故事里有我们一线职工吃过的苦、有过的迷茫,更有我们能学的办法。以后我们也会更重视发掘一线职工典型,把这种‘看得见、学得来’的奋斗精神传下去。”
当劳模的声音入耳,奋斗的火种便在每个人心里燎原。宣讲会没有华丽舞台,却因“接地气”的故事格外动人——它让职工们看见劳模不是天生的,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把困难的事磨出结果的普通人;而奋斗也从不是遥不可及的远方,是像四位劳模那样,在各自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每一个日常。(文/记者哈欣 朱润胜 图/记者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