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巡回宣讲活动侧记 | 第六站(沧州) 匠心智造:创新突破树立行业标杆
■宋涛:世界记录是干出来的 ■白晓军:盖房子就像做人,根基得扎牢实了
9月3日的狮城沧州,秋阳正好,一股滚烫的奋进力量却比这秋阳更炽热。由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联合组织的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宣讲报告会第六站如约而至。全国劳模宋涛、张宏伟、白晓军走进沧州市工人文化宫报告厅,用质朴的话语讲述亲身经历、成长故事、奋斗感悟。三位劳模从事三个行业,看似赛道不同,守得却是相同的工匠匠心和创新决心。
扎根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工作多年,宋涛的创新故事是从一个小问题开始的。曹妃甸港开港初期,仅皮带机托辊一年就要更换两三千个,维修耗时近一千个小时。“怎么才能让维修更快呢?”宋涛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痛点。他带领团队分析操作流程的每一个步骤,思考优化方案,最终用集体智慧成功研发出一种专用的托辊更换工具,把更换时间缩短了一半,维修效率提高了一倍。这次的小创新,就像一颗坚硬的螺丝钉,拧紧了生产链条,点燃了创新火种。
宋涛
2015年11月,大洋彼岸驶来的首艘40万吨级巨轮停靠曹妃甸港。宋涛带领团队启动预先制定的风险极高但极具突破性的“甩斗掏料”操作方案,就像钓鱼甩钩那样,以每小时1.31万吨的卸率一举刷新了铁矿石接卸效率的世界纪录。“这沉甸甸的纪录,是我们用双手、智慧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干出来的!”宋涛说。
2020年,智慧港口建设热潮中,矿石码头自动化改造还处在“无人区”。有人说,别用爱好挑战别人的饭碗。宋涛却认为,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才能挺直腰杆。于是,他和团队成员白天忙生产,晚上泡在代码堆里。当两个人在集控室就能远程操控6台堆料机时,团队的硬汉们眼圈红了,这是国内首个职工自主研发的堆取料机自动化系统,直接节约研发成本1200万元。后来,他们又用半年时间攻坚卸船机自动化协同,成本仅为国外产品的五分之一。
宣讲会上,当观众问宋涛,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什么时,他给出了最朴素的答案:提高效率、创造效益。“技术就是效率,创新就是效益”成了宋涛创新工作室的理念,更成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港口工人交出的硬核答卷。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白晓军三十年如一日深耕建筑行业,实现了从一名农民工到建筑专家的身份跨越。他是怎么做到的?观众的疑问,在这场宣讲会上找到了答案。
白晓军走上讲台时,他掌心的老茧、眼角的细纹,都在诉说着30年与钢筋水泥相伴的岁月。1995年夏天,他初到建筑工地当钢筋工学徒时,因缩短了5公分钢筋搭接长度,被师傅带着重新拆绑了30多根钢筋。师傅那句“盖房子就像做人,根基得扎牢实了!”从此就像钉子一样钉在白晓军心里,从未松动。那些零下十几摄氏度冬夜守着泵车测混凝土温度、台风天冒雨加固脚手架的日子,那冻裂的双手、晒脱皮的肩膀,不是工作辛苦,而是懂了“工匠精神”就是对每道工序的敬畏,是对每一个细节的较真。
白晓军
这份较真之外,更藏着敢闯敢试的创新勇气。面对困扰行业多年的混凝土屋面开裂“顽疾”,白晓军连续3个月吃住在工地,会议室贴满草稿,被人说“异想天开”仍不放弃。最终,他靠“分而治之”的思路造出九宫格模具,诞生了全国首创的压花屋面技术;面对连廊吊装难题,他从工人垫千斤顶的动作里找灵感,连夜设计异型钢垫,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当他说出捧回鲁班奖的项目包含112个技术创新点、5项国家专利、3项省级工法时,台下响起热烈掌声。这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一群建筑人不服输的硬气。
宋涛和白晓军二人虽然工作领域不同,却有着同样滚烫的心。他们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刻进每一次操作,把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融入每一个日夜,更用敢突破、善创新的劲头,突破了他人眼中的每一次不可能。
宣讲会现场,掌声一次比一次响亮,有人悄悄红了眼眶,有人认真记下笔记。散场时,一位年轻的技术工人说:“以前总觉得劳模离自己很远,今天才知道,他们也是从平凡岗位一步步走过来的。以后我也要在自己的工位上较较真!”这份触动,正是宣讲会最珍贵的意义:它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能触摸、能学习的行动指南,让匠心与创新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践行的日常。(文/记者哈欣 图/记者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