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工动态 | 创新建管模式 筑牢联系桥梁 沧州市总工会温情打造户外劳动者之家
最大限度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到工会中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工会组织的一项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作出了部署。为解决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长期面临的“吃饭难、饮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问题,沧州市总工会积极推进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创新“1234”运行管理模式(即围绕“户外劳动者所需”一个中心,抓好建设、服务两项提升,实行三级评价动态管理,形成市、县、行业、站点四级管理负责制),切实改善户外劳动者工作条件,让其拥有吃口热饭、喝口热水、歇歇腿脚、遮风挡雨的专属空间。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户外劳动者驿站289个,累计投入资金330万元,累计服务户外劳动者63万余人次,成为沧州城市建设的文明名片、民生地标。
一、有效辐射,多管齐下做好“建”文章
围绕“户外劳动者所需”这一中心,按照“工会主导,多方共建,突出应用,综合规划,建管结合,规范服务”的基本建设原则,在站点建设过程中,市总工会立足于工会搭台,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在实践中探索了四种建设类型。一是工会自建,由各级工会出资,在市、区(县)、开发区等临街办公机构、为民服务大厅、街心公园等地建设站点;二是部门联建,联合城管、文旅等部门建设站点;三是借力共建,借助建设银行、电信等平台机构业务大厅优势资源建设站点;四是各方助建,选择爱心企业和商户(加油站、商场超市等)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建设站点。以上四种模式共同发力,有效解决了站点建设选点难、资金少、覆盖率低的问题。如新华区总工会、站东社区共同建设的站东社区户外劳动者驿站,除常规设施外,驿站内增设了图书阅览室、户外劳动者子女活动室、科普教育活动室等,为户外劳动者及子女打造了一处城市文化“氧吧”。
二、多措并举,提质增效做好“用”文章
驿站建好,更要用好。市总工会精准对接“小”需求,做好服务“大”文章,出台《沧州市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管理办法》,拓展服务功能,实现“建设+服务”双提升。一是建设上统一标准。制定了“六有”“七上墙”标准,“六有”即有统一标识,有固定场所,有完备设施,有管理制度,有人员管理,有地图可查;“七上墙”即服务对象上墙,服务内容上墙,管理制度上墙,管理人员上墙,宣传海报上墙,开放时间上墙,联系方式上墙。二是服务上延伸功能。结合户外劳动者的实际需求,室内统一配置“六个一”基础设施,并积极探索出“1+N”工作模式,围绕县级工会加强年、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依托驿站阵地开展学习、培训等共享活动,使驿站成为工会工作的服务岗、宣传岗、入会岗、维权岗,以点带面,建立起多个特色驿站。如运河区驿站每周开展义诊活动,为环卫工人宣传卫生知识;沧县驿站临近高铁建设,提供走失儿童关怀、失物招领、图书阅览等服务;还有驿站与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单位合作,发布用工招聘和培训信息;也有驿站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服务,户外劳动者通过预约便可享受到心理咨询师“一对一”服务。
三、四级联动,星级评价做好“管”文章
驿站建好、用好,关键在管好。站点采取属地管理、行业管理、跟踪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建立市、县、行业、站点管理负责制,对站点实行星级评价动态管理,打开站点管理的“锁”。一是实行建设单位负责制。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由各县级总工会、系统工会对本辖区、本系统站点进行统一管理。如有交叉,按建站时归属或工作指导关系划分。二是实行站长负责制。由建设单位或基层工会为每个站点指定一名管理人员为站长,负责站点的运营管理。三是实行管理员负责制。确定直接管理人(或团队)为管理员,细化服务内容、明确管理任务,确保良好运转。四是实行星级评价动态管理。出台《沧州市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星级评价评分细则》,开展一、二、三星级站点评比,在年度本级经费预算中编列专项资金,给予创建经费补助和日常经费补助,强力激发驿站的内生动力,实现持续高效运转。
(沧州市总工会)